他用一把二胡供儿女读完大学

ÀÏÂæÔÚ½ÖÍ·À­ÇÙ£¬Æ¾×ÅÔÚ½ÖÍ·À­ÇÙ£¬Ëû¹©Ò»Ë«¶ùÅ®¶ÁÍê´óѧ¡£

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,怀揣对艺术与生活追求的街头艺人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,他们或因生计或因热爱走上街头,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【中美创新时报深圳7月31日讯】(记者欧楚欣 曹嫒嫒 钟璐瑶)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,怀揣对艺术与生活追求的街头艺人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,他们或因生计或因热爱走上街头,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曾几何时,街头艺人扮演着“流浪者”的角色。近年来,广州、深圳等地创新探索街头艺人管理模式,与街头艺人签订自律公约,实行“划定区域、固定位置、抽签派号、核准入场、规定时间、持证上岗”的管理模式。让街头艺人持证上岗,彰显一个城市的包容和开放。

街头艺人各有各的故事

29日18时,深圳市民广场,骆宏俊的二胡声与城市的夜晚同时降临。

今年63岁的骆宏俊一身素净唐装,苍颜白发,拉着《赛马》、《女儿情》等二胡名曲。摆在他面前的琴匣贴着一张白纸,上面写着“乃胡琴国粹,当吾辈传承。不拖累儿女,凭才艺谋生。”,匣里散落着路人打赏的一张张零钱。

骆宏俊8岁就喜欢上了二胡,靠自学练就琴艺。他做过知青,做过职员,开过歌厅,听说深圳“遍地黄金”,他离开湖北老家,南下做生意。

到了深圳,骆宏俊才发现,自己对经商提不起兴趣,生意接连失败后,生计成了问题。不甘心回家的骆宏俊,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间断的二胡手艺,从2000年起,他成了一名深圳街头艺人,带着二胡行走于大街小巷。

和骆宏俊相似,52岁的吴忠文也在同一时期,选择了当一名街头艺人。

从小热爱传统文化的吴忠文,从三四岁就开始学画画。长大后的吴忠文离家闯荡,凭着儿时练就手艺,靠卖字画为生。到上世纪90年代,国画、雕塑、书法、室内设计样样精通的他,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。在别人眼里,他俨然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工作者。

2000年初,吴忠文作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——放弃原有工作,成为深圳的一名街头书画家,一边在街上展演才艺,一边接私人订单。

表演合法化管理更人性

城市的高速发展,给艺术的呈现提供了诸多平台,街头艺人群体也在不断扩大。在广东各个城市的街头,和骆宏俊、吴忠文一样的艺人不在少数,他们虽出身不同,手艺各异,但都有相似的追求:为生活,为艺术……

在城市化进程中,与街头小贩相似,不断壮大的街头艺人群体与日益规范的城市管理存在“碰撞”。

为了可以在街头继续表演,骆宏俊等艺人从2010年就开始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演出证。经过一番沟通,双方达成共识,虽然街头表演暂时不能合法化,但城管也不过多干预街头艺人的表演。

直至2015年,骆宏俊终于领到期盼已久的街头艺人表演证。“领证之后,我们表演就没有人来干预,大家也不用抢位。”

“再艰苦的日子我都坚持下来了,我的心是属于二胡的。”骆宏俊说,一开始做街头艺人是为生活所迫,但后来已经喜欢上街头艺术,作为一个二胡演奏者,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感受到民乐的魅力。

骆宏俊在街头摸爬滚打18年,凭着拉得一手好琴,供一双儿女读完大学。如今,他在深圳街头艺人圈小有名气,不少市民还向他拜师学艺。

对于吴忠文来说,养家糊口主要还是靠来自客户的私人订单,包括雕塑、设计、画画等。“艺术来源于生活,需要切合实际的人生经历和沉淀。”在吴忠文看来,街头最能贴近不同阶层的社会大众,是激发艺术灵感的地方,有助于提升艺术创作质量。摆摊闲着时,他会对着广场上的游人画素描速写。

未来,吴忠文说还会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,“艺术是我的一生所爱,现在的生活挺好的,我已经把家安在深圳了。”(完)

题图:骆宏俊在街头摸爬滚打18年,凭着拉得一手好琴,供一双儿女读完大学。张迪 摄


中美创新时报网